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金融地标新生 成渝金融法院焕新

  修缮后的千行街1号。

  受访单位供图

  

▲修缮后的新华路66号。

  ​母城渝中,作为重庆金融的发源地、成长地和集聚地,宛如一本厚重的地方金融发展史书。其中,自重庆开埠至抗战时期,在小什字片区的弹丸之地,最鼎盛时有逾百家国有与民营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战时被称为“中国华尔街”。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成渝金融法院,利用地处小什字包括著名的四川美丰银行旧址在内的五栋既有建筑,进行适应金融法院功能需求的修缮更新与活化利用,其中就包括2020年申报为历史建筑的新华路66号和千行街1号。

  匠心修缮 唤醒沉睡“金融记忆”

  新华路66号与千行街1号,均坐落在打铜街传统风貌区,修建于烽火连天的20世纪40年代,它们亲历了小什字作为战时首都金融核心区的鼎盛岁月,也承载了母城珍贵的蝶变记忆。然而,在时光侵蚀下,新华路66号在2020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亟待修缮。

  修缮之路,以敬畏之心开启。在规划引领下,保护方案精细入微:守护歇山屋顶、叠砌女儿墙等风貌要素,深入挖掘建筑价值,甚至追溯1949年“九二火灾”后的复建历史,只为留住城市根脉。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成为关键助力:动工前,专业人员运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对建筑进行全方位测绘建模,建立详尽的图纸与影像档案,为“精准保护”和“数字永生”奠定基石。

  “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实。工匠们将屋顶及四周红砖整体拆解,按风化程度精密分类编码,力求物尽其用。砌筑工艺严格遵循传统:高区实心砖采用“三顺一丁”,低区空心砖采用“空心三隅墙”。每一块砖的归位,都是对历史界面的精准重现。

  活化新生

  司法力量注入历史空间

  保护是基础,而活化则是升华。面对小什字片区金融机构外迁、楼宇空置的难题,重庆创新性地整合包括这两栋建筑在内的五栋历史建筑,赋予其承载国家级金融法院功能的全新使命。

  2022年9月,成渝金融法院正式揭牌。

  位于院落中央的千行街1号,极具特色的外立面及纹样被严格保护,内部则打通整合,变身为功能独立、设施现代的金融法院多媒体发布中心。临街便利的新华路66号,则化身为服务群众的诉讼中心。历史建筑的“刚性”保护与功能提升的“柔性”活化在此有机融合。

  “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共享的重大显著成果,对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中国特色金融司法体系,维护金融安全,提升我国金融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金融法院负责人表示,成渝金融法院的落地,不仅是对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金融中枢地位的强力印证,更显著提振了周边楼宇经济,弥补区域配套短板,为城市核心区注入了强劲的法治新引擎。

  首席记者 刘 侃  

  记者手记

  站在修缮一新的新华路66号前,抚摸历经风雨、被匠心归位的红砖,历史的厚重感与法治的庄严感交织升腾。

  选择在沉淀百年的金融故地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绝非偶然。这里曾汇聚资本与财富的洪流,如今被赋予守护金融安全与秩序的司法重任。建筑无声,却以最有力的空间叙事诉说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昔日“中国华尔街”的基石上,司法之光正照亮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新征程。历史与未来的回响,在此地此刻激荡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副刊
区政协开展2025年度“境外人员在渝中工作生活便利情况”民主监督
百年金融地标新生 成渝金融法院焕新
致敬平民英雄 展现重庆城市精神
“三颗红心”耀征程
“内外一体”拓格局
重点打造“9大标志性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渝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