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世界展示城市之美
以开放之姿迎八方宾客

渝中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重庆湖广会馆。

  国庆期间,游人如织的千厮门大桥。

  龙湖重庆时代天街。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登上云端平台,山城8D魔幻景观扑面而来,走进博物馆,巴渝历史遗珍接续入眼;徜徉于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交融随处可感……行走在重庆母城、美丽渝中,山城景、魔幻风、朋克劲、麻辣味、老城韵、时尚派……任何一种元素都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

  近年来,渝中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牵引,围绕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四大定位”,推动旅游产业迭代升级、旅游模式创新突破、旅游治理协同增效、旅游环境品质优化,全面构建文商旅城融合的大旅游格局,加快建设“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努力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诗与远方”的美好体验。

  渝中相继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并获国务院、市政府文旅产业发展督查激励,并在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5位。

  文旅产业基础雄厚

  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8个

  深入推进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地

  高效实施了147处文物、44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匠心打造40处文物保护工程,精心实施21处抗战遗址保护工程,高效完工4处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工程,加快推进13处文物保护项目

  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现有A级旅游景区12个、星级及高品质酒店18家、旅行社294家、两江游船8艘,构建起了由1处集散中心、1处城市候机楼(高铁候车厅)、12处游客中心组成的服务网络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游客7105.6万人次,同比增长11.66%;旅游收入655.3亿元,同比增长12.9%

  培育特色消费场景

  文旅文创产业提质升级 

  “很新奇,未来感十足,就好像闯入了科幻世界一样,在8D魔幻山城景色的球幕中飞行畅游!”国庆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郑先生表示,他很早就看过《三体》,对书本里描述的科幻世界很向往,这个景点来对了。 

  郑先生赞不绝口的体验馆,是10月1日对外开放的“刘慈欣·云端科幻宇宙”,位于“重庆云端之眼”。作为重庆首个沉浸式元宇宙体验馆,该馆充分利用重庆魔幻立体的地理格局和赛博朋克的城市肌理,融合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多种交互数字艺术,打造出了多维而浩渺的浸入式空间,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截至10月13日,我们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5000人,收入近20万元。”该项目副总经理邹林峻介绍,目前正规划建设直达云端之眼的高空观景电梯,预计今年内开工,待建好运行后游客到体验馆更便捷,将推动游客量和消费有更大的提升。

  就在离它不远的解放碑,正在试营业的“重庆2088未来之旅”项目同样大放异彩。该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将本土风光与未来故事相融合,将60年后科技感十足的重庆“呈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身临其境感受“未来重庆”。该项目总策划张肖爽介绍,“重庆2088未来之旅”项目整体体验时长45分钟左右,门票88元/张,自试营业以来,已免费接待游客约1.3万人,实现预售门票42万张。

  渝中文旅产业基础雄厚,现有企业近2万家。近年来,渝中先后修订完善《渝中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编制《渝中区文旅文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支持文旅企业以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特色化、品质化为导向,聚力打好“文化游”“山水游”“都市游”3张牌,加快文旅文创产业提质升级,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多文化旅游产业增长点。

  以2023年为例,渝中突出“全业态”融合、“全时段”驱动、“全链条”支撑,充分发挥“江崖街洞天”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吃得满意”“住得舒心”“玩得尽兴”都市文旅生态圈,精心营造“一带一路”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世贸大厦“天台131”、黄桷树空中花园、洞见山城等消费场景200余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6亿元、占GDP比重5.9%;旅游产业增加值118.9亿元、占GDP比重7.3%。

  截至目前,渝中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8个。

  讲好母城故事

  让“中式浪漫”持续闪耀

  一座建筑承载了一段城市记忆,一处遗址代表了一个时代烙印,一个地名体现了一种文化底蕴,一条道路见证了一段历史风云……在渝中半岛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不可移动文物147处。可谓处处有故事、处处见历史、处处是文化。

  立足母城优势,渝中出台《渝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十七条措施的通知》等,着力讲好母城故事,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了不少游客来渝中参观、游玩的理由。

  丰富的戏曲演绎、考究的非遗体验、精彩的会馆故事讲述、浪漫的中式婚礼……每到节假日,重庆湖广会馆总是好戏连台,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其中,不少是外国面孔。美国籍华人马克华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国庆节,她和好朋友特意相约在重庆湖广会馆,拍了一组汉服游客照。“我很喜欢这里的建筑、这里的表演、这里的服饰、这里的文创雪糕。”马克华称在这里,她看到了“中式浪漫”。

  事实上,马克华看到的只是渝中讲好母城故事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渝中着力突出“古巴渝”“老山城”风貌,“烟火气”“文艺范”特质,深入推进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地、博物馆之城、中央艺术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推进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地方面,渝中高效实施了147处文物、44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匠心打造大田湾体育场、中苏文协旧址、国民参政会旧址等40处文物保护工程,精心实施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美丰银行旧址等21处抗战遗址保护工程,高效完工佛图关石刻、大坪七牌坊等4处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工程,加快推进老鼓楼衙署遗址、中国银行旧址等13处文物保护项目。

  在聚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方面,渝中提档升级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市级场馆,保护发展中法学校、新华日报总馆等革命场馆,建成开放金融历史博物馆、地名博物馆等专题场馆,“一街一馆”打造十八梯记忆馆、山城故事馆等特色场馆。截至目前,渝中现有博物馆(陈列馆)数量达42家、居全市第一。 

  在精心布局中央艺术区方面,渝中培育了扯馆儿、开心麻花等品牌剧场16个,枇杷山宝库、抗建堂等演艺新空间19处,推出《雾起江州》《东风又起山城岸》等沉浸式演出1000余场,全年上演精品剧目20000余场次、占全市42%。

  优化城市服务

  “最宠游客品牌”深入人心

  夜色中的千厮门大桥车流渐隐,变成一座仅限行人通过的观景平台。在密密麻麻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夜市中,一个约9平方米的黄“墙”看上去格外醒目。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助充电宝,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充电。 

  得益于越来越具象化的“宠粉”服务,今年国庆假期,大洪崖洞片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62.12万人次,洪崖洞再次以绝对实力捍卫了顶流地位。 

  事实上,说起“宠游客”大招,作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渝中是众多游客眼中“别人家的景区”。

  早在2018年,考虑到李子坝轨道列车穿楼的游客拍照不安全、体验感不佳,区政府立马安排在最佳位置建起了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不仅可以360度无死角观看轨道列车穿楼,还能饱览如画的嘉陵江景。

  2020年,区政府又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在重庆来福士LG层建成渝中区机场城市候机楼、高铁城市候车厅、游客中心,为市民、游客提供机票、车票订购,行李托运,路途接送等全程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A级旅游景区12个、星级及高品质酒店18家、旅行社294家、两江游船8艘,构建起了由1处集散中心、1处城市候机楼(高铁候车厅)、12处游客中心组成的服务网络。

  今年以来,面对“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的China travel(中国旅游)热,渝中更是将进一步提高入境游客支付、购物、交通、居住“一站式”便捷服务的国际化程度,加快构建入境游“大环线”纳入议事日程。 

  近年来,渝中在全市率先打造全域支付便利化示范区、率先试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思路,实现可受理外卡商户总数6668户,银行ATM机全部实现可外卡取现,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医、学”等消费场景全覆盖。

  渝中与游客的“双向奔赴”越发浓烈,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7105.6万人次,同比增长11.66%;旅游收入655.3亿元,同比增长12.9%。

  文/记者 黄清娴

  图/本报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渝中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渝中融媒深度
   第04版:专题
向世界展示城市之美 以开放之姿迎八方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