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体多处残疾,自从小区进行了改造后,增设了多处无障碍设施和通道,我外出方便多了。”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居民陈渝肢体一级残疾,外出极为不便。2023年,他所居住的红星亭坡老旧小区经过无障碍环境提升后,他的出行方便了很多。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两路口街道按照市、区工作部署,系统规划建设残疾人安全出行“大环境”,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用心用情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让更多残疾人朋友生活更有温度。
量体裁衣
无障碍设施应设尽设
对有的残疾人来说,一级台阶就是一堵“墙”。两路口辖区内多为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且地势高低不平,残疾人、老年人出行面临着无数个“拦路虎”。如何让残疾人、老年人顺畅出行、安全出行?两路口街道选择系统谋划、量体裁衣,用各种无障碍设施打通残疾人、老年人出行的道路。
以陈渝居住的红星亭坡老旧小区为例,小区依山而建、地势高差达30米,664户住户中有22名残疾人、60%的居民年龄超55岁,即使一楼住户日常出行,也需要走几十甚至上百步的台阶。2023年,两路口街道联合区住房城市建委等部门把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更新改造重要内容,通过加装电梯、增设局部提升机、建造栈桥等,实现小区进出的无碍贯通;通过改建无障碍通道、安装盲文扶手、设置防磕碰活动场地、增设无障碍公厕、亮化重点照明等,优化出行体验,保障出行安全。
据统计,在更新改造中,增设全龄户外活动场地6处,绿色零碳社区服务中心1座,无障碍公厕1座,增设提升电梯、局部提升机6部,改建无障碍通道、扶手696米,休闲座椅10余个,局部增设爬楼机、AED急救装备、紧急呼叫系统、运动设施等50余件,亮化及更换小区路灯20余盏,增设盲文、小区标识20余处。一处处无障碍设施,打通了红星亭坡老旧小区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路。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两路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辖区老旧小区点多面广,残疾人、老年人占比较大的特点,两路口街道系统梳理了各类人群的无障碍需求,在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居住社区建设中,嵌入融合无障碍建设规划,对无障碍设施的选配及施工,进行精细化全过程把控,全力推进无障碍环境提升系统建设。同时,两路口街道还全面梳理了辖区无障碍设施使用状况,分类建立台账。针对建而不用、建而无用的设施,找准症结,修缮更新,优化残疾人出行体验,力促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建起来”向“用起来”“用得好”转变。
此外,两路口街道现有持证残疾人901人,针对残疾人数量多、年龄偏大、家庭困难的问题,两路口街道制定“一户一策”无障碍改造方案,高标准推进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和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已通过工程类改造和辅具配发等方式,对148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居家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用心用情
助力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
位于长江一路30号附3号的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是两路口街道残疾人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这里为视力残疾人设置了专门阅读区域,配有盲文书籍、大字版书籍,再配备专用放大镜等辅助器材,让视力残疾人实现了无障碍阅读;设置无障碍电影播放设备,在手语、旁白的加持下,让视听障碍人群体会观影乐趣……”两路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渝馨家园”的服务大厅、办事平台、活动室、图书角、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及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辖区残疾人提供民生保障、文化休闲、康复医疗、日间照料、法律援助等优质服务。
同时,两路口街道还在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设了“无障碍服务窗口”和残疾人服务专区,为残疾人提供社保医保、民政救助、计划生育等“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及时更新残疾人及生活无法自理人员台账,组织社区网格员定期上门,宣传惠民政策,收集问题和诉求,坚持“政策找人、服务上门”,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办事难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依托重庆市渝中区欧艺职业培训学校,组织30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开展烘焙、计算机等技能培训,打造了‘馨小爱’直播间,组织12名残疾人开展直播全运营培训班2期,让残疾人多学习就业技能。”两路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馨小爱”直播间共开展了直播分享30场,专场带货2场,成功交易15笔;成功推荐2名残疾人入职希尔顿酒店,让残疾人在就业创业中,融入社会、体现价值。
不仅如此,两路口街道还创办馨爱之家编织志愿服务社,开展手工编织、半成品代工业务,开设爱心小铺义卖作品,开展各类手工作品展销活动共20场,相继筹集近1.5万元社会公益慈善资金用于助残事业的持续发展。残疾人用点滴小爱传递了人间大爱。
下一步,两路口街道将继续以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残疾人需求为出发点,以残疾人满意为落脚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为进一步增强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懈努力。
记者 姚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