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川渝地区的评书,你可能会想起徐勍、李伯清、吴文等老一辈艺术家。在重庆渝中,有一位“85后”说书人,用匠心精神传承和发扬着评书艺术。他便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袁国虎。
一面方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一张方巾,这便是袁国虎在台上的道具。每到周六,通远门的“城墙故事会”如期举行,袁国虎气宇轩昂、妙语连珠,广受听众好评。“没想到说评书的还有这样年轻的小伙子,真不错!”不少老观众感慨道。
袁国虎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从小在艺术熏陶中成长,赵又愚、徐又如、夏庭光、熊正堃、王起久、罗吉龙……这些艺术家对袁国虎的影响很深,他也逐渐对传统艺术感兴趣,川剧、丝鼓、书画、写作、诗词、篆刻,他几乎学了个遍。
“前些年,讲评书很清苦,许多年轻人不爱学,这让很多老艺术家门下无人,一身本领无人传承。”袁国虎说,自己有志向,也有决心在这个行业走下去。2009年,在著名剧作家隆学义的提点下,他开始转向专业评书,开启了艺术之路。
2010年,他拜在著名评书艺术家徐勍门下。有了大师的教导,袁国虎技艺逐渐精湛。随后,他受邀前往四川坐馆说书,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磨炼水平,4年的时间让他成长很快,这位“85后”说书人逐渐成熟起来。
回渝发展后,袁国虎目前担任重庆市曲艺团艺术总监,同时还是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这也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
“评书艺术是一座宝库,我觉得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它。”在位于解放碑附近的工作室,袁国虎带记者参观了他浩如烟海的资料室:古籍、善本、字画、影碟、磁带,多年来,他花费巨大的心力和财力珍藏了许多评书艺术相关的物件,一件件如数家珍。
时代在变化,评书艺术如何在新时代体现其价值?袁国虎的答案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一方面,他改编旧故事、注入新内涵,譬如《辞曹挑袍》《李顺盗墓》《群英会》《张松献图》等;另一方面,他积极创作新文本,如《革命军中马前卒》《这里有家》《冰墩墩》《雪容融》等。“我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一是汲取现代元素,探旧书新说;二是借古人之规矩,开自我之方圆。”袁国虎这样说道。
除了内容,在评书的表现形式上,袁国虎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对碎片化、扁平化的需求在增加,评书的形式上也应顺势而为。”袁国虎尝试着突破固有定式,根据现代人偏好短、平、快叙事的特点,将传统长篇的章回体转换为中短篇的连载体,受到听众好评。
不仅如此,袁国虎还开拓了新媒体领域,把说书内容发布到微博、抖音等平台,同网友们积极互动,不断传播评书艺术的影响力。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故事,评书这种传统文化传承多年,相信会在新的时代体现其价值。”袁国虎说,未来还会继续挖掘好素材、创作好内容,让评书艺术不断绽放光芒。
文/记者 廖 松 图/记者 王 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