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4日,由中国银行控股的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在我区成立。作为一家百亿级全国性金融法人总部、“央”字头金融法人企业,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落户我区,既是我区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和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载区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我区金融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区银行业存贷款余额10657.4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市13.5%;保费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市25.2%;代理证券交易额3586.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19.4%……亮眼“成绩单”书写出渝中的金融传奇。
政企连心
送出企业发展“强心针”
“太及时了,90万元贷款到账,员工工资有了保障,利息还不高,还贷时间也比较宽松。真的为这样的好政策点赞!”今年疫情期间,重庆大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好在区政府出台的“助企贷”及时解了燃眉之急,成为该院院长邹锐口中的“好政策”。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引导区内金融机构全力落实续贷续保、担保增信、降低贷款利率等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着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今年上半年,驻区金融机构累计为4359家受困企业办理贷款延期29.1亿元,为2327家企业减免利息574万元;向1322家企业发放低息贷款54.8亿元,共计减少企业融资成本4845万元;区内16家金融机构接入“渝快融”市级平台,14家金融机构接入“渝企金服”市级平台……有效为企业发展送出一场场“及时雨”“强心针”。
政企连心,银企携手。在常态化服务中,为帮助驻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我区还搭建了银企对接服务平台,每月收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及时联系银行进行对接,每季度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促成银企双方洽谈业务。凭借用心、用情、用力的服务,渝中金融“朋友圈”越做越大。
产业携手
提升区域经济“含金量”
在产业携手、互动发展方面,渝中不断探索,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含金量”。
今年5月,我区出台《金融业支持服务全区产业及企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进一步为全区产业及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做好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满意度,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根据《方案》,围绕加大银行信贷有效供给,将进一步增强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建设,实施分类信贷投放,发展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提升金融科技运行效能。围绕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将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企业优化重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应对外部风险能力。围绕推动企业多渠道融资,将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围绕助推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将完善保险保障服务体系,支持区内保险机构健康快速发展,鼓励商业保险积极融入企业发展过程,继续开展政府救助保险,有效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经济的抗风险保障作用。
创新发力
打造金融发展“新高地”
2010年5月,经市高院批准,区法院成立西部首家金融审判庭。截至今年8月,金融审判庭成立10年来,区法院共受理金融类案件79844件,审结78072件,结案标的191.52亿元。2016年起,金融案件大幅增长,年度收案首次突破10000件,2019年审结金融案件较2011年增长712.8%。
在金融机构集中的渝中,金融发展走在前,金融创新同样敢为人先。今年,我区提出成立金融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在渝金融机构全国法人总部及区域性总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担任顾问委员会成员,加快推动我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和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载区,提升我区在西部及东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发力的前提是管理有力。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我区坚持组织相关打非成员单位,开展涉非风险排查工作;加强案件研判,采取“分类处置”“一案一策”等措施,密切与跨省案件主办地沟通协调,加快陈案处置进展持续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线上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防骗意识,正确认识投资理财;高度重视信访舆情工作,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避免舆情蔓延。
下一步,我区将牢牢把握机遇,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优化现代金融集聚区空间布局,包括5.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拓展区。其中,核心区为解放碑—朝天门区域,面积共计3.5平方公里。拓展区为两路口到化龙桥区域,面积共计1.6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重庆金融街金融总部集聚区、解放碑外资金融集聚区、朝天门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新型金融集聚区、两路口—化龙桥金融中介集聚区和打铜街—下半城金融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等六大金融集聚区,全力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和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载区。
记者 李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