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融媒会客厅
主持人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潇
访谈嘉宾
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呙劲枫
区住房城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明功
区交通运输委党委书记、主任 霍江
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建设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构建现代化城市空间系统,实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街道层级全覆盖,优化提质教共体、健共体建设,初步形成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空间,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渝中将怎样建设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区融媒体中心邀请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问:区发展改革委将如何围绕深化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助力建设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
呙劲枫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区发展改革委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取得了显著成果,助力建设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和化龙桥街道李子坝—嘉博路片区三个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达到全市首批生活圈建设标准。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印发了生活服务圈配套政策文件。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实施行动方案》和《关于成立渝中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工作专班的通知》,结合渝中实际情况,启动全区生活圈服务目录及建设指南编制工作。
其次,完善、规划、绘制了生活服务圈“一张图”。以生活服务圈理念梳理脉络,全方位识别和挖掘生活圈资源特色、潜力空间、功能安排,根据与11个街道的对接情况,按照居民有需求、启动有基础、落地有空间的原则初步形成了各街道的生活服务圈“一张图”、生活服务圈实施项目布局图等图表成果。
再次,示范引领打造了特色样板。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石油路、曾家岩等片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全区样板,并推动3个样板生活圈成功完成全市首批生活圈创建,同时推动8个点位入选全市第二批生活圈创建计划。
最后,条块结合齐力推进建设。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各街道因地制宜,与部门紧密协作,谋划开展一系列生活圈建设工作,共同推进全区公服设施建设及便民服务供给。
问:在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中,区住房城市建委如何通过“好房子”建设,升级人居品质,助力建设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
张明功表示,区住房城市建委始终坚持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积极满足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切实把“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宜居”,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空间,为超大城市品质生活建设提供渝中新范例。
建造市场需求的“好房子”。研究贯彻“好房子”建设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住有优居”。指导开发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多维度精准对接改善性需求,从源头优化住宅产品供给,打造适销对路的“好房子”。严把新建住宅质量关,落实《住宅设计标准》及市级“好房子”标准体系,推广绿色技术与智能化家居设计,提升新建住宅全生命周期品质,推动人居环境从“有得住”向“住得好”“住得优”持续迈进。
更新居民生活的“老房子”。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天灯堡片区、重庆村社区等约90万方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更新近300台老旧电梯,分步实施100余个基础设施更新项目;同时紧扣“一统三化九场景”目标,推进重庆天地、民乐村2个现代社区试点,衔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的完整社区样板。加快老房子改造及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升级,全面推广绿色建材与低碳技术,制定山地城市适老化改造技术导则,确保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合格率100%,着力打造无障碍友好环境。持续深化“党建+物业”,依托68个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实现老旧小区管理服务全覆盖,建立“五公开两监督”“三亮三及时”制度,出台物业公共收益管理指导意见,创新“法定筹集+公共收益补充”的维修资金保障模式,提升老房子居住品质。
完善租购并举的“新房子”。聚焦轨道站点和商业商务区、产业园区、校区、院区周边,租购并举筹集房源,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以金银湾184号项目为试点,探索租赁居民闲置房源打造精品长租公寓新模式,在全区复制推广“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赁住房”双政策融合新做法,提供更多更好人才房、保障房,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
问:区交通运输委如何通过对道路交通“舒筋活络”,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
霍江表示,区交通运输委创新满足“医学景商”需求供给,努力推动传统公交模式迭代升级,持续增进群众出行幸福感。
通过强化系统布局,畅通网络节点,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坚持以网络融合促进交通减堵,实施“一站一策”精准治理,增设美专校街、重庆天地等2处站点,优化818等13条线路,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压力,提升区域路网整体通行效能。目前,我区已实现全域15分钟步行可达公交站点,公轨接驳100米内基本全覆盖,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72%,形成“快线畅通、干线贯通、支线分流、微循环补充”的畅通网络。同步完善小巷公交微循环系统,强化社区、医院、学校等拥堵高发区域衔接,切实打通出行“末梢”。7条小巷公交覆盖28个社区、30家医院、35所学校,支路线网覆盖率提升16%,助推全区公交线网覆盖率提升至91%,位居全市第一,从源头上减少了短途机动车出行需求。
通过创新服务供给,精准匹配需求,缓解高峰热点拥堵。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交通拥堵问题,开展定制公交服务,有效分流车辆、疏导人流。优化中山支路、文化宫中门、一号桥公交站点,缓解当地拥堵情况。整合3238、3438线路,进一步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重医附一院周边长期存在的就医停车难、道路拥堵等痛点。突出“一老一小”关爱,优化829、3200、3209等多条群众关注的上学、买菜线路,提倡绿色出行代替自驾,减缓交通压力。
通过坚持软硬并举,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坚持把“用好数”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数智基础支撑,更新智慧站点10个,投放纯电动公交366辆,提升“智巴士2.0”平台动态感知和智能调度水平,在实战中持续迭代升级智管能力。推行“温馨十秒”等服务措施,完善无障碍设施,改善特殊群体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