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渝中,23.24平方公里的水陆面积,往天上看,有着高层建筑2006栋;往地下看,有供水排水、燃气管网1587.3公里;平视出去,有桥梁(人行天桥)125座、隧道13条,大型商业综合体14家。此外还有持续火爆的旅游人气和商业氛围,大量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游览消费。
人口密度、经济活跃度,代表着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城市安全带来挑战。如何确保城市的高效安全运行?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指出:必须把提升城市本质安全作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渝中范例的首要任务,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具体来说,到2027年,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处置协同高效、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转换的城市安全体系基本构建,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化管理率达90%,公共安全治理效能显著增强,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群死群伤事件“零发生”,群众安全感保持98.5%以上。
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全量智控体系。把风险智控有机嵌入城市规建运治全过程,优化“全时空、高精度、强智能”的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数治一体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管网改造,研究谋划综合管廊建设,迭代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系统,推动城市风险点全量落图,强化燃气管网、地面塌陷、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风险全息实时精准感知管控。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水电气能源保障,统筹强化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公共消防等基础设施韧性,提质打造危岩地灾、内涝治理等实战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数字化治理机制。
迭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健全捍卫政治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工作。聚焦城市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场所、重点设施等,构建安全智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持续打好安全生产“保卫战”,推进消防、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隐患“一件事”全链条整治。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升“情指行”实战能力,完善新业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及时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增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提高城市安全应急综合能力。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数字应急智慧指挥调度体系,建强应急指挥、应急救援、支持保障三类队伍和“常专群”三支救援力量,推进无人机救援等应用,探索“一巡多检”常态化城市巡检新模式,打造集成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的新质救援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预警响应机制,开展韧性社区和街区建设,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平急两用”改造,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记者 廖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