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出租车与火锅店联合拉客”乱象,市市场监管局对4家火锅店的违法行为予以立案调查,并对其中3家火锅店作出行政处罚,共计处罚款150万元。重拳处罚在为游客“消气”的同时,也为市场“除垢”,为诚信经营者“加油”。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本是“环环相扣”的“图谱”,却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为“串通一气”的“陷阱”:司机“载客”变“宰客”,商家“服务”变“套路”,司机的“歪道”、商家的“偏门”,最终,都只会引发众怒。重拳整治之外,我们应该怎样保住旅游市场的“饭碗”、守住网红城市的“招牌”?
留客,要热情迎客,更要真心待客。真诚换真心,真心才能留客心。随着重庆“网红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许多商家都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客流量。潮涌般的“流量”如何变成“泼天富贵”?唯有各行各业练好“内功”,进一步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立志“一辈子买卖”的“商业品牌”,杜绝“一锤子买卖”的“游客套餐”,在热情迎客的同时真心待客,真正让每一位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监管,要猛药去疴,更要常态预防。“动态”成长的市场,偶然生点“小病”实属正常,但猛药去疴之后,如何产生“抗体”、保持活力,考验的是监管系统对市场主动“望闻问切”的能力。针对乱象频出的行业,不妨在打好“组合拳”的同时,用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进一步建立完善问题预警、发现、处置、反馈机制,构筑“不敢、不能、不想”违规经营的市场环境,真正以协同监管、全面监管、常态监管“大闭环”,守护行业发展“一锅粥”,端稳消费市场“这碗饭”。
引流,要家喻户晓,更要口碑载道。人人知晓,不如人人点赞。作为长居旅游热门榜的城市,重庆的知名度自不必说,如何在名气“出圈”的同时,让形象更加“出众”,变“网红”为“长红”?游客的满意度、对城市的口碑才是关键。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在宣传上靠前一步,做好推介的文章;更要在保障上“延伸一米”,拓展服务的“半径”。相关经营者要念好“商业经”,守好“品质关”,当好“服务员”,力争让每位到店的顾客最终都变为流动的“广告”,凝聚成响当当的品牌。每位重庆人也应该热情“扎起”,礼貌对待外地游客,真心推介靠谱的“宝藏店铺”,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正宗、火热的“重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