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达、申请易、业务畅、核对准、服务优……去年6月,我区全面启动“救助通”项目,通过对接社会救助综合平台,打通一门受理系统、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救助移动端,实现社会救助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
自去年启动以来,我区通过“救助通”平台已帮助652人申请低保、66人申请特困和140人申请临时救助,在线签署核对授权书1291人、待遇资料认证16993人,实现足不出户申请救助,“不见面、零跑动”办理。今年年初,我区“救助通”试点工作成功入选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线上线下“一口进”
救助保障更便民
“在手机微信上搜索‘救助通’小程序,就可以直接线上申请低保救助。”去年年底,作为社会救助监测对象的居民李女士因病住院,两路口街道社区网格员联系了李女士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让他在线上完成信息确认,让李女士通过“救助通”顺利地申请到低保救助。
据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救助通”开通了线上微信小程序和线下窗口智能终端两种渠道,由单一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一口进”,为出行不便、交通不畅、远在异地的困难群众提供了“掌上办”“指尖办”申请社会救助的有效解决方案,真正做到申请必受理,实现一次申请一次办。
除办理流程更便民外,“救助通”的功能涵盖面也很广,能实现社会救助申请、核对授权书签署、审核确认程序全流程在线办理,甚至拓展了救助情况实时查询、社会救助证明出具、社会救助全流程公示等多项功能,对接“一门受理、协同救助”综合平台、低收入人口信息库、低保、特困等七大社会救助系统,打通各个社会救助系统业务数据,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管理和网上监督“三合一”功能。
打通信息数据壁垒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救助申办的“便捷度”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增强、核查比对的“流畅度”显现……“救助通”试点以来,诸多成效突显,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这都得益于我区积极主动作为,打通“救助通”信息数据壁垒,全力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增进困难群众民生福祉。
一方面,强化“三个联通”:功能联通,建设综合救助信息系统,即整合各类救助业务系统,打造综合救助平台,完善功能模块,拓展多种功能,形成渝中特色的“大救助、大协作、大联动”救助平台。数据联通,完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即在“救助通”设立统一的救助服务入口,打通信息数据壁垒,实现区级“一门受理”平台、市级救助业务系统、部级核对系统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联通,持续优化救助办理流程,即建立申请必受理,部、市同步信息核对等联动机制,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办理时限提升到10-15个工作日,做到“随时办、随地办、高效办”。
另一方面,抓实“三个主动”:即让主动发现更精准、主动服务更有质量、主动关爱更温暖,建立起“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主动发现救助网络;基层救助人员“轻装上阵”,开展入户走访、信息采集、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转介等服务,变“被动坐等”为“主动上门”;将政府关爱由困难群体向普通居民拓展延伸,探索成立社区慈善基金,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抓好“救助通”试点,在全区范围内加大“救助通”宣传推广和使用力度;拓展开发一键求助、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决策分析等功能;推动纸质授权向电子授权的全面更替,促进授权资料跨省互认,力争把“试验田”种成“示范田”,总结形成独具辨识度的渝中试点经验。
记者 晏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