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可以,让每个孩子执炬成光

——记渝中职教中心教师周晓渝的职教追光路

  鹅岭的月光依旧如水,梧桐叶影被拓成满地剪纸。二十年前,一个女孩与自己的法医梦轻轻告别,转身踏入职业教育这片新天地。她就是周晓渝——渝中职业教育中心的教师,全国“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展示活动中重庆市唯一代表。

  “老师,我能行吗?”

  “老师,我成绩差,能当护士吗?”

  …………

  这些怯生生的发问,是不少渝中职教中心学生初踏校园时共同的疑惑。而周晓渝,用整整二十年光阴,作出了最温暖而坚定的回应。

  转身

  从物证鉴定到生命唤醒

  2009年,周晓渝毅然放弃西南政法大学物证鉴定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资格,选择成为职业教育讲台上的一名教师。许多人问她:值得吗?对此,周晓渝却只是一笑而过。

  2010年,周晓渝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数据出炉:护理岗就业仅22人,转行16人,参加高考4人。“近半数孩子选择了离开……”那一夜她辗转反侧。

  转机发生在一个午后。毕业生何梅燕在回校看望周晓渝时脱口而出:“周老师,我们不是不会扎针,是读不懂患者的眼神啊!”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击中了周晓渝——职业教育不是模具制造,而是生命滋养。

  于是,周晓渝开始重构教育理念:在她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章程中,“恭敬、诚信、仁爱、勇敢”不再只是墙上的班训,而是同学们亲手写下的责任契约。

  晨间宣誓时,孩子们齐声诵读:“术前洗手为细心,静脉穿刺显耐心,无菌敷贴呈仁心,急诊冲锋汇爱心。”专业规范化作血脉中的温度,集体归属感在“燕尾帽的褶皱里悄然生长”。

  铸魂

  把实训室变成“五星护理站”

  从教过程中,周晓渝大胆将实训室重构为“五星护理站”,推行“6S精准定位管理”——治疗车、病历柜、急救区,每个坐标都是未来手术室的预演。

  在这里,迟到早退被转化为“生命体征异常预警”,课堂参与变成“危重病例讨论”。她说:“我要让他们在走出校门前,先遇见未来的自己。”

  经过摸索实践,周晓渝逐步构建起“校—院—社”三维培养站:学生们在ICU跟岗见证生死时速,在社区义诊触摸人间冷暖,在养老院融入银发世界……

  传承

  教育是一场生命的彼此照亮

  站在杨闇公烈士铜像前,周晓渝常常想起她的外公——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放弃留京,选择到西南政法学院教书,而后又支援中学教育。

  “他把生命活成承重墙,让无数学子站在肩上眺望黎明。”周晓渝说。而她的外婆、母亲、姨妈、姑父……几乎整个家族都躬耕教坛,用几十年的辛勤付出与默默坚守诠释“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奋斗

  让职教光芒被看见

  二十年耕耘,周晓渝的“天使班”获得“渝中区五四红旗团支部”“雷锋式班级”等荣誉称号,46人获市级爱心志愿者,超过70%的学生成为护理技能之星,更涌现出“05”后男护士组长。

  而她自己,也获得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创建“海潮”名班主任工作室,与更多同行者携手前行,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那些曾被偏见笼罩的职教学子,正用专业手法托起银发浪潮的暖阳,在世界技能大赛颁奖台上扬起五星红旗。”周晓渝说,这就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周晓渝用二十年证明:职业教育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淬炼技能为青春加冕、锻造匠心做时代脊梁的伟大征程。

  每一个孩子终将执炬成光——而她,甘愿永远做那个最初的点灯人。

  首席记者 刘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记渝中职教中心教师周晓渝的职教追光路
~~~
重庆市渝中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4版:综合
渝超来袭 首场比赛走进传奇“大田湾”
我可以,让每个孩子执炬成光
用脚步丈量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