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市委宣传部举行重庆城市精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为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这份凝聚全市数千万干部群众智慧的精神纲领,是对山城千年风骨的精准提炼,更是引领未来的精神火炬。
在渝中半岛的深处,上清寺街道犹如一座活态的城市精神博物馆,用百年沧桑为这八字真言书写着血肉丰满的注脚。从抗战烽烟中的断壁残垣到新时代的智慧街巷,上清寺的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着重庆精神的四重变奏。
坚韧
崖壁上的生命史诗
嘉陵江没有惊涛骇浪拍打曾家岩的峭壁,但这里却雕刻着重庆人“石缝求生”的生命哲学。1938年至1943年,日军对重庆实施“重庆大轰炸”,上清寺区域作为战时神经中枢承受了最猛烈的打击。在历时数年的大轰炸后,整个街区到处是断壁残垣,但在上清寺,“烧得掉的是物质,烧不掉的是精神”,成为这座城市最早的坚韧宣言。
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栋多次被炸的小楼里,周恩来在几近坏掉的桌椅上批阅文件的身影定格成历史剪影。更令人震撼的是楼下那条生命暗道——当空袭警报响起,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抱着机密文件沿着台阶冲进楼下的小防空洞。如今这些战时工事已蜕变为城市肌理:牛角沱防空洞飘散着洞子火锅的麻辣鲜香,李子坝防空洞则变身酒窖储藏岁月醇香——重庆人把苦难窖藏,酿成生活的甘露。
这种与灾难共舞的智慧在新世纪持续进化。2020年嘉陵江洪水漫过滨江步道时,上清寺街道的党员干部和辖区民兵等一起,排除万难清淤排障。历经72小时昼夜攻坚,嘉滨路上清寺段等受灾区域全面完成清淤、消杀任务,第一时间保障了受灾群众恢复生活、企业恢复生产、商户恢复经营。
而更日常的坚韧藏在社区治理中:嘉陵江畔,一条悬挂于近乎垂直崖壁上的绿道,与李子坝单轨穿楼的奇观遥相呼应。曾家岩临崖步道以钢架刺穿陡坡,将断头路延展四倍;李子坝单轨则以轨道驯服数十米高差,悬空观景台仅48天就浇筑而成——这几项工程,既是山城与地理劣势的对抗,也是上清寺片区“向绝壁要生路”的精神图腾。
当单轨列车穿楼而过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重庆人把天堑变通途的集体基因。
忠勇
血火淬炼的信仰传承
上清寺的忠勇图谱上,既有叱咤风云的将帅,更有默默无闻的巡逻者。
双十协定时,在警卫档案《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的行程记录勾勒出中共代表团昼夜奋战的轨迹。皖南事变后,曾家岩小学的操场上,寒风中周恩来的声音穿透迷雾,言语平静,然字字如刀。
忠诚的星火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中山四路社区的“馨盾”巡逻队,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平安,用坚守诠释忠诚,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24小时不熄灭的“安全屏障”。在上清寺的人民小学、求精中学、德精小学、曾家岩小学中,历史的惊心动魄化作了鲜活的教材,红色基因化作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忠诚信仰化作了滋养新时代少年的精神沃土。
而更动人的是精神守护者的代际接力,上清寺街道推出的四条红色路线,像四根金线串起了散落的记忆珍珠。“红色三岩线”从恩来广场延伸至红岩村,沿途经过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特园、民主党派陈列馆,每一步都是与先烈的隔空对话。“西南大区线”则沿着嘉陵江岸蜿蜒。在重庆人民大礼堂的穹顶下,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的广场上,凝铸着建设者们的汗水与意志。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城市更新线”。曾家岩临崖步道的观景台上,美专校街转角处的画廊里,现代装置与泛黄的报纸影印件并置,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强国线”则让理论教育落地生根。在求精巷文化长廊、“民主之家·学习小屋”、“城市阳台·以学会友”站点,已成为党员的打卡地。
忠勇的现代表达更体现在危难时刻——中国好人杨兴安的救助,挽救了11个家庭。杨兴安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防线,让嘉陵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成为城市品格的无声注解——真正的忠勇,从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一群普通人,在岁月长河中固执地相信:善意的火种,足以照亮整条大江。
开放
两江潮声中的世界客厅
重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天生就带着一股开放包容的劲儿。无论是过去的上清寺那些老巷子,还是现在“两江四岸”的新风光,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日子,还是在平常老百姓的烟火气里,重庆的这种开放精神,就像那江水一样,啥都能包容,南来北往都通着气儿。不同的东西在这儿碰撞、融合,慢慢就养成了重庆特有的那份大气和胸襟。
重庆开埠时,老外传教士在曾家岩那块儿修起了教堂,江边那些洋楼里,居然飘出了咖啡香。这大概算是重庆最早的“老外小区”了吧。
“特园”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毛泽东来过这儿三回,周恩来也在此和各党各派的人围着炉子聊大事。那张长条桌子,即便现在摸上去,仿佛还能感觉到当年大家商量国是的热乎劲儿。
这种商量着办事的精神,其实也传下来了。现在街道干部拿着改造图纸跑到老社区,把改燃气管道的方案往院坝的石桌上一摊,街坊邻居们端着盖碗茶,一边喝茶一边提意见,这“渝事好商量”的新习惯,就是在茶香里慢慢焐热的。
求精中学的下课铃声,听着听着就响过了抗战那些年。而在美专校街,环球互联网产业园和“人才会客厅”里,一群创业的年轻人正讨论着区块链这些新玩意儿。咖啡机嗡嗡响的声音,跟当年美术生们画笔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有种奇妙的呼应,新老就在这里接力了。
重庆直辖多年,它骨子里那股开放的劲儿,还在不停地长。李子坝那个单轨穿楼的奇景,成了全世界的网红打卡地,这座最年轻的直辖市,正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接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开放故事。
站在曾家岩步道的观景台上,看着两江交汇的地方,航船拖着长长的白浪开过。看着看着,眼前有点恍惚,好像能看到这条历史长河里许多人的影子。他们用的办法不一样,但都在干着一件事:打破那些大山的阻挡,让这座山城,一直涌动着那股子向外看、向前走的力量。
争先
永不停歇的奋进鼓点
“争先”在重庆方言里叫“雄起”,是深植骨髓的进取基因。邓小平主政西南局时期,在中山四路36号小楼研究成渝铁路蓝图时,恐怕不会想到这条用10万军民血汗铺就的铁路,竟成为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预演。1997年6月18日直辖之夜,上清寺建设者在牛角沱通宵工作的身影,与2023年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的工程师团队,构成跨越时空的争先蒙太奇。
新时代的争先者正在书写传奇。
世界级的排球场上,世界冠军队员朱玲、袁心玥那些漂亮的扣杀,那股子拼劲儿,跟上清寺街巷里追着老电车跑的少年一模一样。401路电车的铃铛声,叮叮当当的,响着当年重庆人第一次坐上电车的兴奋和骄傲。现在呢?这股劲儿好像又传到了社区网格员手上,变成了他们手机里那些快速处理的智能工单。过去那些握着钢钎、一锤子一锤子砸进隧道开山的手,布满老茧,如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写的是服务群众的程序代码。工具变了,但那股子想干好、想干成的劲儿没变。
这股“争先”的劲儿,更像是一股风,从过去吹到了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就讲,要“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还说“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必须发展城市”。这些话,分量很重。你想想,当年这些话代表的愿景,在今天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李子坝单轨列车从楼房里呼啸穿过的景象,变成了数字系统处理问题,可能手机刚报上去,“叮”一声,工单就派出来了。
这股“争先”的劲儿,也是带着温度的。王鹰调解档案里,那些按下的红手印,一年年积累,守护了十七年的社区平安。人民小学在国际化的土壤里,用心种下创新的种子。社区食堂飘出的饭菜香,温暖着老人们的晚年。街道相关负责人,用精细的网格化服务,一点点编织着“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老人养老,这些关乎日常幸福的事儿,在这里变得方便又实在,充满了人情味。
上清寺啊,好像总在跟自己比赛。1952年,中国最早的成渝铁路通了;1965年,重庆第一个市政隧道向阳隧道打通了;2023年,率先推出了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九大场景……这些大事儿,就像一圈圈年轮,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山城的石头里。如今回头看,那些被叫作“第一”的事情,其实都是前人给后来人搭的台阶。这股子“争先”的劲头,从过去到今天,就变成了街巷里实实在在的创新和行动。它成了这座山城最根本、最不会褪色的一种性格。
站在曾家岩的观景台上,望着嘉陵江奔涌,仿佛也看到了上清寺、看到了重庆百年来那条不息流淌的精神长河。
长河更是奔涌向前、永不停歇的激流。从劈山筑路,到成渝铁路贯通;从“雄起”的呐喊响彻赛场,到网格员手机里跳动的智能工单——这份争先,是刻在重庆人骨子里的劲头,是用一代代人的双手,不断把城市托举向更高、更好的不懈追求。
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这八个字,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是嘉陵江水淘洗出的真金,是曾家岩崖壁上生长的劲草,是上清寺街巷里一代代人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写下的注脚。它们汇聚成这条浩荡的精神长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滋养着当下的生活,更澎湃着未来的力量。它告诉我们,重庆的魂,就在这江水的流动里,在街巷的烟火中,在每一个平凡重庆人挺直的脊梁和向前的脚步里。
文/特约记者 石雪莲 图/记者 王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