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起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为谱写现代化新重庆渝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渝中半岛。

  2月22日,渝中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区教委、朝天门街道、上清寺街道、石油路街道、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作现场交流发言,展现各领域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为推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凝聚强大合力、激发强劲动力。

  区文化旅游委

  释放文化活力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区文化旅游委承担着全区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重任,近年来“捷报频传”: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在2023年再创省部级及以上荣誉25项、市级荣誉62项……

  过去一年,区文化旅游委坚持标准化与均等化同频、保护与利用并举、创新与转型共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能级提升。其间,不但构建了重庆美术馆、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曾家岩书院等60余处三级复合文化场所,常态化开展了“解放碑CBD广场音乐会”“我们的节日”等品牌群文活动,精心培育了14个特色演艺新空间,开展了50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高标准推动了临江艺术区的打造,集聚市歌舞团、市杂技团等8家市级文艺院团,推出《绝对考验》《极限快乐show》等文艺精品,完成了大田湾体育场等55处文物保护项目、中法学校等24项文物展示利用工程,联动42家文博场馆建设“博物馆之城”,协同成功引入中银金租等入驻,推出《母城文物概览》《城门几丈高》等系列书籍、纪录片30余部,持续讲好“母城”历史故事。

  同时,区文化旅游委还深入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2023年,全区文化企业更加集聚,构建了创意设计、新闻服务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多元载体发展空间格局。持续举办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精心打造云端、洞穴等特色消费场景,2023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逾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710亿元,居全市第一。

  区融媒体中心

  深谋实干提升传播质效 用心用情服务渝中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讲述渝中好故事、发出渝中好声音、展示渝中好形象是区融媒体中心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过去一年,区融媒体中心坚持内容为王,着眼发展、聚焦重点,推动各项工作见行见效,以全市区县第4名、主城9区第1名的成绩在市委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渝中报》连续4年获评“全市优秀区县报”。中心8件原创作品获得第26届“重庆新闻奖”,获奖数量居全市区县第一,创造了全市区县获得“重庆新闻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一“最好成绩”的背后是传播质效的强化。过去一年,区级全媒体平台安全刊播发稿件49411条次;生产刊发浏览量10万+短视频7条、5万+短视频12条。全平台开设专栏13个,与多个部门、街道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辖区重点商贸企业常态化沟通,定期上门拜访开展选题策划,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这一“最好成绩”的背后是重点工作的聚焦。过去一年,中心积极主动加强与央媒、市媒常态化沟通联系,多项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多条中心原创稿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综合刊发、在《重庆日报》头版单条刊发、在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同时,中心还在全市率先开设《央媒市媒看渝中》专栏,内外宣联动对事关渝中的78条次重点报道进行了二次传播;中心原创人文类专栏《寻城记》获评全市“融合发展优秀创新案例”。

  这一“最好成绩”的背后是发展瓶颈的破解。过去一年,中心在全市率先聘请4名优秀自媒体达人为“特约记者”,主动与市级媒体专家建立常态工作沟通机制,内外联动全力弥补优质内容生产专业人才不足的短板。

  2024年,区融媒体中心将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打好主动仗,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渝中新篇章营造更加浓厚的新闻舆论氛围。

  区教委

  思政一体育新人 立德树人耀渝中

  立德树人,思政领航。近年来,区教委以培育时代新人为“一个核心”,聚合力、强师资、育金课、树品牌为“四条路径”,催生出10个全国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和14个市级思政品牌,成功申报国家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行走的思政课”经验做法获中央宣传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广。

  近年来,区教委有效整合辖区内革命旧址、文化礼堂、博物馆、党史馆等思政教育资源,纵向聚合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横向聚合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团区委等多个部门,将“大思政课”建设融入中小学党建“五双工程”、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和办学质量综合评价,形成了在区内46所中小学落实落地,5万余名中小学生共同参与、上下互通、左右联动的思政一体化建设格局。

  同时,区教委还通过建设市级、区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壮大“星火”宣讲队,组建校外思政辅导团的方式强化师资力量,打造了一支专兼职协同融合、数量充裕、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制定渝中区“大思政课”年段育人目标,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各中小学校打造出了63节思政“金课”。

  此外,区教委还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发五大主题10条线路,形成全域思政课研学地图,开展思政实践活动超过200 场,策划“云端祭先烈”等新颖的云端思政活动,年均吸引超15万人次浏览。

  下一步,区教委将用好用活红岩思政资源,健全“红岩印记”育人体系,打造“红岩·师说”“红岩·少年说”“红岩·金课”资源库,打通思政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全区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朝天门街道

  文明共建 主客共享 构建和谐共融新场景

  朝天门街道地处两江交汇,大景区、大市场、大港区的区位特点明显。对此,朝天门街道紧扣辖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网红”流量打造文明服务窗口、文旅推介阵地,着力构建和谐共融新场景。

  “流量”很多,如何变为“能量”?朝天门街道在街道驻地和洪崖洞滨江路设置两块大型“红黑榜”,宣传表扬先进典型,也曝光批评不文明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精心打造“喜闻乐见朝天门”微视频,全力讲好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渝中新篇章的朝天门故事。

  “网红”景点很多,如何实现“长红”?朝天门街道做实文明共建,面对去年“白象居风波”,朝天门街道在多方矛盾中找到突破口和平衡点,通过搭建居民协商议事平台、成立“白象好街坊”居民自治队伍、布局共融共享共治空间、扩大公共收益蓄水池,小区打卡参观秩序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持续改善。

  “人气”很旺,如何转为“商气”?朝天门街道在洪崖洞游客聚集区,策划推出“小红伞”志愿服务项目,在为市民、游客提供临时休息、医疗、寻人、问路咨询等11项便民服务的同时,还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山城特色、渝中特点的优质文旅资源产品向外地游客推荐。

  下一步,朝天门街道将以打造金融大道“党群服务驿站”、朝天门市场“文明导购”宣传品牌为抓手,深入打造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的品牌矩阵,奋力推进朝天门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上清寺街道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

  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角度把握宣传工作,从解决堵点和展现亮点的维度推动思想工作,从以文立城和以文化人的高度认识文化工作……上清寺街道积极探索理论宣传宣讲新方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地区文化建设新形式,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1项。

  在探索理论宣传宣讲新方式上,上清寺街道着眼无人讲、不会讲、不想听难题,打造“三岩两语”讲习会,组建宣讲骨干队伍,成立全区首家社区实训基地集体备课,开展微宣讲比赛以赛磨课,在100余场微宣讲中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小区、校区、园区。同时,联动文博单位、中小学校,培育小小讲解员,建设求新巷文化长廊,打造“学习强国”主题社区,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将学习养成习惯。

  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上,上清寺街道着眼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与社区共建融入不够难题,将文明实践阵地与党群活动、便民服务阵地一体建设运营,形成“1+7+3”文明实践矩阵,并发动文明细胞单位,组织党员职工、志愿队伍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建立互利互惠机制,搭建服务换积分平合,发动295家门店构建“商居社”联盟,调动商家居民志愿服务积极性。

  在探索地区文化建设新形式上,上清寺街道着眼文化家底不清、活化不够、惠民不实等难题,加强文化挖掘,强化活化利用,推进文化惠民,展现时代新气象,让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下一步,上清寺街道将更加注重政治立魂,更加注重以文兴城,更加注重德法沁润,更加注重文化惠民,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服务发展全局。

  石油路街道

  聚力变革重塑

  推动“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落地见效

  作为建立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全区唯一试点单位,石油路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夯实1个体系、重塑4项机制、创新3大品牌,双网融合联动化解风险。

  其间,石油路街道通过线下组网、线上组群,实现服务对象全链条贯通、工作内容全要素集成,再配强队伍,夯实体系建设,细化任务清单,出台管理规范,重构高频多跨事项处置流程,形成“一线收集—分流交办—核查评价—复盘总结”处置闭环,建强最小作战单元。

  同时,石油路街道重塑高效指挥机制,确保重要信息“一键通达”;重塑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矛盾化在网格、解在社区;重塑实体找人机制,确保第一时间找得到人、化解得了事;重塑精准引导机制,利用“双网格”发布新媒体产品发出正能量声音,及时把权威报道、辟谣信息送达千家万户。

  在聚焦实战实效的守正创新中,石油路街道还创新推出了让多元化解快起来的“三大品牌”——“一站式”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呼应合”模式、“‘石’惠爱”积分。“三大品牌”各有千秋。“一站式”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凭借6个专业调解组、3支队伍、5项调解机制,让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呼应合”模式凭借“三员一长”进群听哨应哨,热心商户成为“吹哨人”抢抓时机有效化解矛盾,让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石’惠爱”积分则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

  坚持“丰富创新、出海精品”

  为渝中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贡献力量

  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年9月,为独立游戏开发企业、高科技创意产业,致力于开发国际化的优秀单机游戏,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波西亚时光》《沙石镇时光》等已上线项目受到世界各国玩家的广泛好评。

  一直以来,公司坚持健康积极价值观,以和谐向上的价值观为主导,在“时光”系列、《学院构想家》等游戏中营造友爱、团结、负责的文化氛围,并积极倡导环保治沙等公益理念,载以有趣的游戏玩法与之相结合,不仅使全球玩家轻松快乐游玩,还能从中产生精神情感共鸣。

  坚持科学创新引领,依托先进技术实现游戏工业化,逐步积累了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技术丰度的成果。在图形学、实时渲染、人工智能NPC运用、体素块Voxel三维创建搭建等领域不断追赶行业顶尖水平,其中图形和引擎实时渲染已在全球领先梯队之列。

  坚持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良性发展,自2019年开始,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以游戏制作爱好为导向的梯队人才事业,开办了与重庆各大院校衔接的“帕斯亚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同时,借助企业的人才活动,让更多数字文化产业青年愿意“留下来、扎进去”。

  下一步,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将坚持“丰富创新、出海精品”这一核心,始终产出有趣、健康、多元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向IP文创产品、影视动漫、商业手游等领域探索,积极带动渝中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为渝中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记者 李 一

  图/本报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03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04版:文明新风满巴渝
凝聚起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为谱写现代化新重庆渝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