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重庆湖广会馆

见证“湖广填四川”
揭秘川渝移民史

禹王宫。
醉巴渝重庆非遗演出戏台。
重庆湖广会馆内的石狮雕塑。
重庆湖广会馆内复原的商号场景。
布局精巧的戏楼。
错落有致的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 文/记者 廖 松 图/记者 何 超
市民、游客在重庆湖广会馆打卡留念。

  诗人刘禹锡有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清乾隆年间,东水门一带建起了重庆湖广会馆。一代代“湖广填四川”的外来人,望着蜀江拍山而去,时常寄情于山水。江水东去的方向,正是千里外的故乡。

  要讲重庆湖广会馆,需先了解什么是会馆。会馆,这个发轫于明清时期、由同乡组成团体的地方,既是乡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又是共同抵御外侮、互相帮扶的重要组织。

  清中晚期,会馆文化日益兴盛,以北京尤甚:南海会馆、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浏阳会馆……见证了潮起潮落和历史变迁。重庆湖广会馆也是这一时期建成,背后则有着一段特殊历史记忆,那便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何为“湖广”为何要“填四川”

  走进重庆湖广会馆,便看见移民博物馆。为何要把这段历史当作“起手式”?因为要读懂重庆湖广会馆、要了解当代川渝,便需先了解那一段移民文化。

  说起“湖广填四川”,许多人往往会有误解。“湖广,就是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嘛!”参观现场,不少游客凭主观印象这样理解。其实,要探究“湖广”的范围,需先划定历史时期。

  “湖广”一词最早来自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南全省、广西全区、广东和湖北的部分地区,以及贵州的一部。

  到明初时,“湖广省”北界扩大至襄阳一带,南界则单独划出了广西省。至清朝时,不置“湖广省”,而分为湖南、湖北两省,但总督名称依然沿袭下来,称“湖广总督”,管辖范围大致为今天的两湖地区。因此,“湖广”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围。

  从时间轴看,所谓“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跨越几百年的两个阶段。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湖广一代人口减少,明廷便将江西民众大量迁移至湖广。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后,四川民生凋敝、蜀中空虚,朝廷明令湖广地区调人入川,因此可以说是“明初江西填湖广,清初湖广填四川”。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湖广移民”,也并非只有湖南、湖北,而是一个泛指的大概念。除了两湖地区,还有来自陕、晋、鲁、豫、桂、粤、赣、苏、浙、闽、甘、滇、黔等地的大量移民,共同构成了如今川渝文化的根脉。

  难忘乡愁  江边建造会馆

  人在异乡,便有乡愁;有了乡愁,便需寄托。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的大规模移民潮,直至乾隆中晚期,四川人口从仅仅数十万,指数级增长至800余万。耕地面积也从12.4万亩,暴增至1200万亩左右。

  勤劳智慧的移民,在川渝大地上开垦生产、耕读传家。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作为承载乡愁记忆的重庆湖广会馆,在东水门一带落成。会馆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最初的重庆湖广会馆,是由若干个大院组成,各院有前殿、戏楼、看厅、厢房等,后因抗战被日机轰炸,有些已损毁。如今,重庆湖广会馆仍保留有禹王宫、渝州书院、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等建筑。

  居于重庆湖广会馆“C位”的,是庄严宏大的禹王宫。为何会供奉大禹?据了解,两湖地区多湖泽,常年受洪患之苦。当地人自古敬奉善治水的大禹,祈求风平浪静。后来,移民们把这种“大禹崇拜”带到了重庆,于是长江边上便有了这恢弘的禹王宫。

  顺着禹王宫拾阶而上,便来到了弥漫着书香的渝州书院。书院为一处开敞式庭院,有两座厅屋和回廊。行至书院门前抬头望去,拱形石门上阴刻有“奎壁之府”四字,意为文运昌盛之地。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为阅读、品茶、休闲的去处,不少市民在这里消遣闲适时光。

  公所林立  各具地域特色

  在渝州书院西侧,有两个地域特点浓郁的公所,分别是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前者顾名思义,为粤籍人士所建,而后者的来历且听后文道来。

  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也叫广东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经多次重修。建筑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入口大门为牌楼式,大门门楣上题刻“南岭观瞻”,两侧门上题刻“岳峙”“川渟”。馆内各楼翘角飞檐,楼面房脊、瓦垅、滴水俱全。院内以戏楼为中心,三面是耳楼和看厅,布局十分精美巧妙。

  从广东公所顺阶而下,便来到齐安公所。所谓齐安,实则是指湖北黄州,因唐代时黄州一带曾设置齐安郡,所以便命名齐安公所。

  在“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中,湖北黄州籍移民可谓是“主力军”。因此,齐安公所格局较大、装饰精美。公所建筑布局依中轴线排列,由下往上为戏楼、天井、两厅、进厅、大殿,两侧是附属建筑。

  在墙身紧连的石门上,清晰可见“齐安公所”四个大字,门匾上嵌有青花、彩瓷片。左侧院内,有一木结构青瓦面的厢楼,这是临窗远眺大江的绝佳位置。大殿脊梁上鎏金字体,书曰“嘉庆丁丑(1817年)孟春月谷旦立,光绪己丑随黄州阖府重建”。值得一提的是,齐安公所的大门特意开向东面——那是故乡的方向。

  往事越百年,当今的现代人,已很难想象古代移民的乡情、乡愁。因此,重庆湖广会馆内特别设置有联家会主题场景复原、笃乡情主题场景复原、襄义举主题场景复原等小景、小品,几百年前的人物就在眼前,于会馆内祭祖、叙旧、议事、募捐。置身其间,游客有穿越时光的体验感。

  雕梁画栋  建筑艺术高峰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这副略带“俏皮”的楹联,正是出自重庆湖广会馆的戏台上,正对观众席,其意蕴是否恰如其分?

  来到重庆湖广会馆,楹联文化是馆内“必赏”的文化符号之一,这是会馆建筑审美的“点睛之笔”。除了楹联,这里的雕刻艺术更是一绝。

  一个青花花瓶,没有插花,而是插入了三支戟,看上去有点“黑色幽默”,这便是刻于齐安公所的灰塑,意为“平升三级”。再加上瓶身上的莲花,那便是“连升三级”。

  同样的“谐音梗”还出现在会馆各处:莲花加上鱼头,便是“年年有余”;蝙蝠加上带眼的铜钱,便是“福在眼前”;花瓶插上四季花卉,便是“四季平安”……

  作为中国城市中心区内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重庆湖广会馆内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代表的建筑装饰艺术,被较为完好地保留在戏楼、厅堂、廊房及其附属建筑上。它们有的是山水景观,有的是戏曲人物,有的是鸟兽花卉,还有的宣扬儒释道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装饰既不是单纯的巴渝特色,也不是完全的外来元素,而是本地和外地文化的有机融合——既“高调”彰显了移民的原地实力,又能“躬身”融入现处的客地文化,这便是会馆文化的独到审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03版:文明新风满巴渝
   第04版:副刊
见证“湖广填四川” 揭秘川渝移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