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精神卫生中心打造“363”精神康复模式

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

扫码关注重庆渝中APP图文报道

  本报讯 (记者 刘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救治救助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治理问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在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预防由精神疾病导致的突发事件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月31日,记者从区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在《健康中国观察》杂志开展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宣传推荐活动”中,该中心申报的《“三位一体”助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案例成功入选并通过网络对外展示。

  自2015年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以来,我区紧紧围绕“探索和创新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模式”主调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总目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新机制,开创具有渝中特色的综合管理新格局。

  其中,区精神卫生中心结合实际,打造了“专业”“品牌”“特色”的“三位一体”(即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患者家庭)“363”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帮助患者回归并更好融入社会。

  何为“363”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即“3个月早期康复”“6个月中期康复”“3个月后期康复”。在“3个月早期康复”期,区精神卫生中心会对精神障碍患者通过以服药管理为主的认知、技能、体能、职前训练4个模块,完成院内康复训练,经评估合格后转入中期康复;中期康复期间,区残联将组织多个社会康复训练机构,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经评估后进入居家康复训练;后期康复则主要通过法律政策、精神疾病知识、患者护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康复技能4个模块培养“家庭精神康复指导员”,以同伴式教育协助患者进行居家康复。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得益于“363”精神康复模式,精神障碍患者多层次、多样化康复需求得到了满足,有效降低了精神障碍康复者的病情复发率,提高康复者的自理率、融入率、康复率和就业率,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走出阴霾、融入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不止有“食”惠 还具N种功能~~~
区精神卫生中心打造“363”精神康复模式~~~
~~~河运路社区发布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学习计划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
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明新风满巴渝
做到“八个进一步” 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朝天门街道陕西路社区这个食堂很特别
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
书“享”河运 传承红岩精神
打造“红岩先锋·渝快登”党建品牌 让不动产登记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走进警示教育基地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
朝天门两江交汇再现“鸳鸯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