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家骥,在区法院工作过的人,都不陌生。他,2002年进入区法院,从书记员成长为审判长,再到如今的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岗位在变,但那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正义”的火热初心始终未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凭借优异的业绩,2021年,李家骥被评为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先进个人。面对年轻同事的“取经”,李家骥回想自己20年的从业经历,他认为始终保持“忠诚之心、敬畏之心、为民之心、责任之心、担当之心”,做一名“五心”法官,是他这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
政治立身 敬畏法律
作为全国模范法院,区法院鲜明地提出了“一个优秀的法院必须政治立院,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政治立身。”对此,党龄20+的李家骥格外有感触。
李家骥2002年参加工作,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早在2000年就已萌芽,那年刚上大二、成绩优异、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20余年来,他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论多忙,总是按时参加理论学习,不断锤炼党性修养。
在同事眼中,李家骥是一个热心肠。尤其是担任审判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以来,更是率先垂范,带动支部党员定时召开组织生活会,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所在支部形成了遇事不推诿、困难争先上的良好氛围,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多名党员成长为法院审判管理、调研、宣传等各条战线上的佼佼者。
“法官是法院践行公平正义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李家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来,他始终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敬畏纪律,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受得起考验。
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让李家骥成为了人们心中理想“法官”样子——党性坚定,敬畏法律,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维护人民法院良好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的代言人。
责任在肩 司法为民
从刑事审判庭到民事审判庭到立案庭再到信访窗口,经过李家骥手中的案件不计其数。
审判庭上,干练沉稳是他的风格。但当法袍脱下时,人们看到的却是一名充满柔情,沾着泥土气息的80后。
多年来,他始终将卷宗查阅、现场开庭审判、实地走访相结合,力求“案结事了”,为每一个案子寻找最圆满解决的良方。
2016年,李家骥曾办过这么一件案子,原被告是亲兄妹,可父母去世后,这对60多岁的兄妹因房屋继承和遗产处理问题争执不下,导致父亲去世近一年,骨灰仍未安葬。开庭时,双方情绪激动,互相指责。他本可直接判决,但考虑案结事不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另一种“操心”的解决方式。
“遗产问题事实清楚,可以通过法律解决,但子女对老人的怨气依然存在,老人身后事依然得不到解决。”李家骥为这一大家子不睦表示忧心,民事纠纷办理经验告诉他,解决这种案件,来硬的不如来软的效果好。
于是,李家骥前往当事人所在社区走访,在得知当事人对社区居委会主任比较信任后,看到了“案结事了”的希望,在争取到居委会主任支持后,把工作地“搬到”了社区,让原、被告前往社区开庭,最终在他和居委会主任长达四个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协议,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事实上,像这样责任在肩、司法为民的点滴已成为李家骥的工作常态。多年来,李家骥注重案结事了,让一系列急难险重的积案、要案得到妥善处理,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对于这一次次“舍近求远”的办案经历,他甘之如饴。“每一次法槌落下既是公平正义的胜利,也是一名法官服务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旅程。”李家骥告诉记者,法院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纠纷的最后一道希望,让每一件案子得到最圆满的解决,就是他应该且必须做的事情。
2016年,有着丰富基层从业经历的李家骥被赋予更大责任,负责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工作,从审判部门“转战”综合部门,他“五心法官”的初心不改,带领部门职工砥砺奋进,重庆市青年文明号集体、渝中区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接连传来……他不断书写着更多的人生精彩。
记者 黄清娴



